很多萎缩性胃炎患者查出病情后,既担心 “会不会很快变胃癌”,又疑惑 “有没有足够时间干预”。对此,徐浦特聘专家张晖指出,从萎缩性胃炎到胃癌并非必然,但若长期不干预,胃黏膜持续受损,可能在 5-10 年内逐步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胃癌;及时干预则能有效阻断这一进程,降低癌变风险。
萎缩性胃炎是 “癌前病变”,但不是 “必然癌变”
张晖主任解释,萎缩性胃炎是胃黏膜固有腺体减少、胃黏膜变薄的慢性炎症,属于明确的 “胃癌前病变”,但二者之间存在 “可控的发展过程”:
核心逻辑:萎缩性胃炎发展为胃癌,需经历 “萎缩性胃炎→肠化生→异型增生(轻 / 中 / 重)→早期胃癌→进展期胃癌” 的阶梯式过程,每个阶段均可通过干预阻断;
关键差异:若积极干预(如控制病因、定期监测),多数患者的病情可长期稳定,甚至逆转(尤其是轻度萎缩);若不干预,且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、高盐饮食等危险因素,病变会逐步进展,最终可能癌变;
误区:不能将 “癌前病变” 等同于 “即将癌变”,也不能因 “过程漫长” 而忽视,需理性看待风险,科学管理病情。
不干预,为何 5-10 年可能癌变?
萎缩性胃炎若长期不干预,胃黏膜会在危险因素持续作用下,逐步走向癌变,5-10 年是常见的进展周期,主要源于 3 个机制:
1. 胃黏膜 “保护屏障” 持续受损
萎缩性胃炎本身已导致胃黏膜腺体减少、分泌功能下降,若不干预,幽门螺杆菌感染、高盐饮食等因素会持续破坏残存的胃黏膜屏障:
过程:胃黏膜长期暴露在胃酸、细菌毒素、刺激性物质中,无法修复,逐步从 “萎缩” 发展为 “肠化生”(胃黏膜细胞被肠道细胞替代),此时胃黏膜的正常功能基本丧失,细胞开始出现 “异常分化”,为癌变埋下基础;这一阶段若仍不干预,通常 3-5 年内会进展至异型增生。
2. 细胞 “异常增殖” 逐步累积
肠化生阶段后,胃黏膜细胞受长期炎症刺激,会出现 “轻度异型增生”(细胞形态轻微异常),此时若仍无干预措施,异常细胞会持续增殖,逐步发展为 “中度→重度异型增生”:
特点:重度异型增生已属于 “早期胃癌的前期状态”,细胞癌变特征明显,若不及时切除,1-2 年内大概率会突破黏膜层,发展为早期胃癌;从萎缩性胃炎到重度异型增生,再到早期胃癌,整个过程在不干预的情况下,通常需要 5-10 年,具体时长与个体体质、危险因素强度相关。
3. 危险因素 “叠加放大” 风险
若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存在多种危险因素(如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 + 长期吃腌制食品 + 吸烟),会加速病变进展:
影响:幽门螺杆菌会释放毒素加重黏膜损伤,高盐饮食会破坏黏膜屏障,吸烟会促进炎症因子释放,三者叠加会让胃黏膜的 “损伤速度” 远超 “修复速度”,原本需要 10 年的进展周期可能缩短至 5 年以内,癌变风险大幅升高。
张晖主任:科学干预,阻断萎缩性胃炎癌变路径
先除病因,减少黏膜损伤
根治幽门螺杆菌:通过 “四联疗法” 清除感染,避免细菌持续破坏黏膜,这是干预的核心步骤;
调整饮食:避免高盐、腌制、辛辣食物,减少烟酒摄入,多吃新鲜蔬果(补充维生素 C,促进黏膜修复);
停用伤胃药物: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,若需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搭配胃黏膜保护剂。
定期监测,及时发现进展
轻度萎缩性胃炎:每 1-2 年做 1 次胃镜 + 病理检查,观察病变是否稳定;
中度萎缩 / 肠化生:每 6-12 个月做 1 次胃镜,若发现异型增生,及时通过内镜下微创切除,阻断癌变;
重度异型增生:立即手术切除病变组织,避免发展为胃癌。
药物辅助,促进黏膜修复
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胃黏膜保护剂(如硫糖铝)、叶酸、维生素 B12 等药物,帮助修复受损黏膜,逆转轻度萎缩或肠化生,延缓病变进展。
萎缩性胃炎的癌变风险虽存在,但完全可控。“5-10 年的进展周期,是身体给出的‘干预窗口’—— 及时除病因、定期监测、科学用药,就能有效阻断癌变,不要因‘不疼不痒’就忽视,也不要因‘癌前病变’就恐慌,理性管理才能守护胃部健康。”
(文章来源:39健康等网络健康科普平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