很多人在胃镜检查中查出胃息肉,会担心 “是不是要癌变了”,陷入恐慌;也有人认为 “没症状就不用管”,忽视随访。对此,徐浦特聘专家张晖指出,胃息肉并非都会癌变,多数良性息肉只需定期随访,但这 2 种类型的胃息肉,因癌变风险高,发现后必须尽快切除,避免拖延引发严重后果。
胃息肉≠一定会癌变,类型不同风险差异大
张晖主任解释,胃息肉是胃黏膜表面突出的 “隆起状病变”,按病理类型可分为多种,癌变风险差异显著:
低风险息肉:如增生性息肉(占胃息肉的 70%-80%),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、慢性炎症相关,直径<1 厘米时癌变概率不足 1%,通过控制炎症、定期随访即可,无需过度干预;
高风险息肉:部分类型息肉因病理特性,癌变概率高且进展快,若不及时切除,可能逐步发展为癌前病变甚至胃癌;
关键:判断胃息肉是否危险,核心看 “病理类型”“大小”“形态”,不能仅凭 “有息肉” 就判定会癌变,也不能因 “无症状” 就忽视高风险类型。
这 2 种胃息肉,发现后必须尽快切除
以下 2 种胃息肉因癌变风险高,属于 “高危息肉”,无论有无症状,发现后都需及时手术切除,降低癌变概率:
1. 腺瘤性息肉:癌变风险最高的 “高危类型”
腺瘤性息肉是明确的 “癌前病变”,癌变风险远高于其他类型,需优先切除:
风险特点:腺瘤性息肉分为管状腺瘤、绒毛状腺瘤、绒毛管状腺瘤,其中绒毛状腺瘤癌变概率最高(10 年内癌变率可达 30%-40%),管状腺瘤次之(10 年内癌变率约 5%-10%);息肉越大,癌变风险越高,直径>2 厘米的腺瘤性息肉,癌变概率会翻倍;
切除原因:腺瘤性息肉的细胞存在一定异型性,若不切除,会逐步从 “轻度异型增生” 发展为 “重度异型增生”,最终突破黏膜层引发癌变,且这个过程可能仅需 5-10 年,早期切除可完全阻断癌变路径。
2. 直径>1 厘米的增生性息肉:风险随大小骤升
增生性息肉虽整体癌变率低,但直径超过 1 厘米时,需警惕风险升高,建议尽快切除:
风险特点:直径<1 厘米的增生性息肉,癌变率不足 1%,但直径>1 厘米后,癌变概率会显著上升(可达 5% 以上);若息肉同时伴随 “不典型增生”(细胞形态异常),或位于胃窦、胃角等胃癌高发部位,癌变风险会进一步增加;
切除原因:大尺寸增生性息肉可能因长期受炎症刺激,逐步出现细胞异型性,向 “癌前病变” 转化;且直径过大的息肉,药物或生活干预难以使其缩小,及时切除既能明确病理性质,又能避免后续癌变风险。
张晖主任:查出胃息肉,科学应对分 3 步
明确病理类型,精准评估风险
胃镜检查发现息肉后,需同步取活检做病理分析,明确息肉类型(如腺瘤性、增生性),避免仅凭肉眼判断;若为腺瘤性息肉或大尺寸增生性息肉,立即安排切除手术(多通过内镜下微创切除,创伤小、恢复快);
低风险息肉定期随访,不忽视变化
增生性息肉(直径<1 厘米)、炎性息肉等低风险类型,无需立即切除,但需定期随访:每 1-2 年做 1 次胃镜,观察息肉大小、形态变化;若发现息肉快速增大(6 个月内增长超过 0.5 厘米)或出现形态异常(如表面粗糙、边界不清),需及时切除;
去除诱因,降低息肉复发风险
术后或随访期间,需积极去除息肉诱因:如根治幽门螺杆菌感染、减少高盐 / 腌制食物摄入、避免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(如布洛芬),同时规律饮食、戒烟限酒,降低息肉复发及癌变风险。
胃息肉的处理核心是 “分类型、定方案”,既不盲目恐慌,也不忽视高风险。“这 2 种胃息肉若拖延不切,癌变风险会持续升高,及时切除是阻断癌变的最佳方式 —— 重视病理检查与随访,才能守护胃部健康,远离胃癌威胁。”
(文章来源:39健康等网络健康科普平台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