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乳房肿块有时摸得到、有时摸不到,大小还会变,是不是良性增生不用管?” 不少女性发现乳房肿块 “时大时小”,会误以为是生理性变化或良性增生,从而放松警惕。程航主任(上海徐浦中医医院特聘专家)指出,乳房肿块 “时大时小” 并非绝对良性信号,反而可能是乳腺癌的 “假象” —— 肿块大小变化可能与肿瘤周围组织状态、检查时机相关,需通过专业检查明确性质,避免因 “误以为良性” 延误诊疗。
先厘清:肿块 “时大时小”,可能是这 2 种原因
程航主任解释,乳房肿块大小变化并非都由良性因素导致,需区分两种核心情况:
良性因素:激素波动引发的生理性变化:乳腺增生形成的结节,会随月经周期激素变化出现大小波动(月经前因乳腺充血变大、胀痛,月经后缩小变软),这类肿块多双侧多发、边界清晰、活动度好,变化规律与月经周期完全同步;
恶性可能:肿瘤周围组织影响的 “假象”:乳腺癌肿块本身通常不会随月经周期明显变化,但肿瘤周围可能伴随乳腺炎症或水肿,炎症轻重会让肿块摸起来 “时大时小”;此外,不同检查时机(如站立 vs 平躺)、触摸力度不同,也可能让肿块大小感知出现偏差,造成 “良性变化” 的假象。
她强调,若肿块变化无明显周期规律,或伴随其他异常,需警惕恶性可能,不能仅凭 “时大时小” 判断为良性。
警惕:这类 “时大时小” 的肿块,可能是乳腺癌信号
程航主任指出,乳房肿块若符合以下特征,即使 “时大时小”,也需排查乳腺癌风险:
变化无规律:大小变化与月经周期无关,有时变大、有时缩小,且变化突然(如一周内明显增大后又变小),无固定节奏;
伴随恶性特征:肿块质地偏硬(如软骨或石头硬度)、边界模糊、形态不规则,触摸时活动度差,按压无明显疼痛,或伴随乳房皮肤橘皮样改变、乳头溢液(尤其血性溢液);
单侧单发为主:肿块多为单侧乳房单个出现,而非双侧多发,且位置相对固定(常见于乳房外上象限),不会随触摸或体位移动而消失。
发现 “时大时小” 的肿块,程航主任建议这样应对
避免自行判断,及时做影像学检查:不要仅凭触摸感受判断肿块性质,优先做乳腺超声检查,明确肿块的大小、边界、血流信号;40 岁以上女性或超声提示异常者,需加做乳腺钼靶检查,排查是否存在微小钙化(早期癌变信号);
动态监测肿块变化:若超声提示良性可能性大,可在月经后 7-10 天(乳腺状态最稳定时)再次复查,观察肿块大小、形态是否有实质变化;若复查发现肿块边界变模糊、血流信号增多,需进一步做穿刺活检,明确病理性质;
拒绝盲目按摩或用药:不要因 “觉得是增生” 就频繁按摩肿块,或自行服用活血化瘀的药物,避免刺激潜在的癌细胞扩散;也不要因 “肿块变小” 就停止监测,需持续跟踪至少 3-6 个月。
程航主任的关键提醒
乳房肿块 “时大时小” 不是良性的 “免死金牌”,反而可能掩盖恶性风险。临床中约 15% 的早期乳腺癌患者,曾因肿块 “时大时小” 被误判为良性增生,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。“判断肿块性质的核心是影像学检查和病理诊断,而非主观感受,发现异常及时就医,才是对乳腺健康负责的做法。”
(文章来源:39健康等网络健康科普平台)